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 汪艳, 程鹏, 方微. 新型城市化下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[M]. 南京:河海大学出版社, 2019:152-153.[2] 明庆忠. 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:新需求、新问题、新应对[N]. 中国民族报, 2019-07-26(5). [3] 郑珊珊. 文物旅游开发的现实省思与进路探析:以福建文物保护利用为中心[J].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 2019(4):30-35. [4] 朱海霞, 权东计.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管理[J]. 中国软科学, 2014(2):161-170. [5] 付晓东, 徐涵露. 文化遗产的深度开发:以安阳殷墟世界遗产开发为例[J]. 中国软科学, 2014(7):92-104. [6] 刘军民, 徐晶晶. 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性研究:以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例[J]. 城市问题, 2014(12):51-55.[7] 刘卫红. 大遗址展示理念方法问题的探讨[J]. 地域研究与开发, 2013, 32(2):171-176.[8] 王京传. 大遗址旅游:保护与开发的协同实现[J]. 社会科学家, 2009(1):92-95, 99.[9] 崔琰. 西安城市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模式研究[J]. 西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15, 45(3):469-473. [10] 黄晓茹, 林从华, 何妍亭. 屈斗宫德化窑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研究[J]. 福建建筑, 2010(12):23-27. [11] 丁海祥, 高绍萍, 赵福凤, 等. 城村汉城遗址考古与保护概述[J]. 福建文博, 2011(1):2-6. [12] 黄敏. 万寿岩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研究:以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例[J].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, 2017(2):31-34. [13] 福建省文物局, 福建省博物馆, 三明文物管理委员会. 福建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1999—2000, 2004年考古发掘报告[R]. 北京:文物出版社, 2006:3.[14] 朱耀先, 周远方. 河南大遗址旅游产业开发研究[J]. 学习论坛, 2014, 30(10):65-69.[15] 李凤亮, 宗祖盼. 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[J]. 学术研究, 2015(1):137-141, 160.[16] 黄先开. 区块链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创新及未来发展[J].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20, 35(5):1-10. [17] 宋增文, 周建明, 郑童. 产业融合背景下北京市昌平区文化旅游发展研究[J]. 资源开发与市场, 2020,36(12):1416-1420.[18] 白海峰. 对大遗址环境整治中绿化的思考[J]. 丝绸之路, 2009(8):31-33.
相似文献/References:
[1]姜宏.闽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——基于产业融合视角[J].福建工程学院学报,2021,19(02):162.[doi:10.3969/j.issn.1672-4348.2021.02.011]
JIANG Hong.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in western Fujian: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[J].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,2021,19(02):162.[doi:10.3969/j.issn.1672-4348.2021.02.011]
[2]周华清,王忠.危机管理视角下的澳门手信文化品牌升级策略[J].福建工程学院学报,2021,19(05):428.[doi:10.3969/j.issn.1672-4348.2021.05.005]
ZHOU Huaqing,WANG Zhong.Upgrading strategies of Macao souvenir culture br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sis management[J].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,2021,19(02):428.[doi:10.3969/j.issn.1672-4348.2021.05.005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