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 茅以升. 中国古桥技术史[M]. 北京: 北京出版社, 1986.[2] 唐寰澄. 中国木拱桥[M]. 北京: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 2010.[3] 唐寰澄. 中国科学技术史-桥梁卷[M]. 北京: 科学出版社, 2000.[4] 方拥. 虹桥考[J]. 建筑学报, 1995(11): 55-60.[5] 淳庆, 胡石. 泰顺廊桥-文兴桥结构残损分析及修缮探讨[J]. 建筑技术, 2011, 42(6): 495-498.[6] 杨娜, 张雷, 秦术杰. 一种描述木材受压的非线性本构模型及试验验证[J]. 土木工程学报, 2017, 50(4): 80-88.[7] 陈志勇, 祝恩淳, 潘景龙. 复杂应力状态下木材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[J]. 计算力学学报, 2011, 28(4): 629-634, 640.[8] 姜绍飞, 乔泽惠, 吴铭昊, 等. 考虑环境与荷载长期共同作用的木材本构模型研究[J]. 建筑结构学报, 2021, 42(8): 160-168.[9] 毕胜. 木拱桥——一种中国建构文化遗产的研究[D]. 南京:南京大学,2002.[10] 陈瑞英, 吴纯初. 福建杉木间伐材的物理力学性质[J].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, 2000, 28(4): 41-43.[11] 王展光, 石昂, 王婷婷, 等. 黔东南州杉木物理力学性能研究[J]. 福建建筑, 2020(6): 87-91.[12] 徐明刚, 邱洪兴. 古建筑旧木材材料性能试验研究[J].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, 2011, 33(4): 53-55, 31.[13] 陈国莹. 古建筑旧木材材质变化及影响建筑形变的研究[J]. 古建园林技术, 2003(3): 49-52, 60.[14]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.木结构设计标准: GB50005-2017[S]. 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 2017.[15] 吴卓珈. 廊桥营造[M].北京: 中国文史出版社, 2015.[16] 张鹰. 闽浙木拱廊桥的建构技术解析[J]. 福州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11, 39(6): 917-922.[17] 欧加加. 木拱廊桥受力机理的有限元分析[D]. 杭州: 浙江大学, 2014.[18] 王柏生, 张亮, 欧加加. 景宁东坑下桥荷载试验[J]. 古建园林技术, 2014(2): 28-30, 59.[19] 季光耀. 基于结构几何构造分析木拱廊桥结构特性[J]. 丽水学院学报, 2014, 36(2): 46-50.[20] 纪丹琳. 闽浙木拱桥受力性能试验研究[D]. 福州: 福州大学, 2014.[21] 刘妍. 浙闽木拱桥类型学研究: 以桥板苗系统为视角[J]. 东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11, 41(2): 430-436.[22] 刘明晖, 虞乾魁, 孟迪. 木拱廊桥的地震响应分析及风荷载特性研究[J]. 建筑与文化, 2017(10): 46-48.[23] 张璇. 基于数值模拟的木拱廊桥抗洪性能研究[D]. 杭州: 浙江大学, 2020.[24] 缪小龙. 风起云涌廊桥遗殇——闽浙木拱廊桥抗风抗洪研究[C]∥第四届中国廊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. 丽水, 2011: 370-397.[25] 苏旭东. 闽浙木拱桥三种结构制式比较[C]∥第四届中国廊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. 丽水, 2011: 77-82.[26] 杨艳,刘建新. 闽浙木拱桥为拱结构的论证研究[C]∥第四届中国廊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. 丽水, 2011: 71-76.[27] 李小午, 宋国晓, 王建省, 等. 屏南地区木拱廊桥局部构件的二级系统研究[J].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, 2011, 23(1): 89-94.[28] 吕伟荣, 陈智, 王智丰, 等. 大跨木拱廊桥的数值模拟与内力分析[J].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, 2014, 34(8): 86-89.[29] 刘建新. 闽浙木拱桥受力行为研究[D]. 福州: 福州大学, 2011.[30] 隋䶮, 赵鸿铁, 薛建阳, 等. 古建筑木结构直榫和燕尾榫节点试验研究[J]. 世界地震工程, 2010, 26(2): 88-92.[31] 赵鸿铁, 张海彦, 薛建阳, 等. 古建筑木结构燕尾榫节点刚度分析[J].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09, 41(4): 450-454.[32] 赵鸿铁, 董春盈, 薛建阳, 等. 古建筑木结构透榫节点特性试验分析[J].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10, 42(3): 315-318.[33] 杜彬. 古建筑木结构燕尾榫节点抗震性能研究[D]. 西安: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, 2015.[34] 赵均海, 俞茂宏, 高大峰, 等. 中国古代木结构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[J].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1999, 31(2): 131-133.[35] 赵均海, 俞茂宏, 杨松岩, 等. 中国古代木结构有限元动力分析[J]. 土木工程学报, 2000, 33(1): 32-35.[36] 隋允康, 常婧雅, 叶红玲. 木结构半刚性结点的数值模拟[J].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, 2011, 37(9): 1298-1303.[37] 康敏. 传统木构建筑榫卯连接静力性能研究[D]. 北京: 北京交通大学, 2011.[38] 应鹏杰. 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节点力学性能分析及精细化数值模拟[D]. 西安: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, 2016.[39] 李双. 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节点接触特性研究[D]. 西安: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, 2016.[40] YANG Y, NAKAMURA S, CHEN B C, et al.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hinese woven timber arch bridges[J]. Engineering Structures, 2019, 195: 340-357.[41] 熊俊锋, 邵长专, 罗智. 2019北京世园会青杨洲编木拱虹桥设计施工新技术[J]. 建筑结构, 2019, 49(17): 51-5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