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 丁晓原.媒体生态与现代散文[M].上海:上海三联书店,2014:212.
[2] 白岩松.幸福了吗?[M].武汉:长江文艺出版社,2010.
[3] 南帆,练暑生,刘小新.文学理论新读本[M].杭州:浙江文艺出版社,2002:216.
[4] 柴静.看见[M].南宁: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3.
[5] 戴锦华.隐形书写——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[M].南京:江苏人民出版社,1999.
[6] 李旭.媒介权力与媒介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[J].江西财经大学学报,2009(1).:97-103.
[7] 朱立元.接受美学导论[M].合肥:安徽教育出版社,2004:61.
[8] 郁达夫.中国新文学大系·散文二集[M].上海:良友图书公司,1935:231.
[9] 吕若涵.反讽与渴望——中国现代散文批评的多维话语空间[M].长沙:岳麓书社,2012:345.
[10] 南帆.文学的维度[M].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9:215.
[11] 黄科安.知识者的探求与言说:中国现代随笔研究[M].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4:20.
[12] 本尼迪克特·安德森.想象的共同体: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[M].吴叡人,译.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11:43-45.
[13] 赵静蓉.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[M].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15:2.
[14] 莫里斯·哈布瓦赫.论集体记忆[M].毕然,郭金华,译.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2:93-94.
[15] 熊培云.一个村庄里的中国[M].北京:新星出版社,2012:48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