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 邓思颖.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[M].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3.
[2] 周士宏.汉语被动标记的类型学考察[J].汉语学报,2005(3):45-50.
[3] Xu Huiling. Aspects of Chaozhou Grammar: a synchronic description of the Jieyang variety[M]. Hong Kong: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: 2007.
[4] 李如龙.泉州方言“给予”义的动词[C]//李如龙.方言与音韵论集.香港: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,1996.162-166.
[5] 李如龙.泉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[C]//张双庆,李如龙. 动词谓语句. 广州:暨南大学出版社,1997:121-135.
[6] 周长楫.厦门话的被动句[J].厦门大学学报,1993(3):80-85.
[7] 王力.中国现代语法[M].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5.
[8] 邵敬敏,赵春利.“致使把字句”和“省略被字句”及其语用解释[J].汉语学习,2005(4): 11-18.
[9] 邢福义.承赐型“被”字句[J].语言研究,2004(1):1-11.
[10] 林宝卿.闽南方言若干本字考源[J].厦门大学学报,1998(3):95-99.
[11] 梅祖麟.闽南话h“给予“的本字及其语法功能的来源[C]//何大安,曾志朗.永远的POLA:王士元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.台北: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,2005:163-173.
[12] 邓晓华,王士元.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09.
[13] 覃远雄.平话、粤语与壮语“给”义的词[J].民族语文,2007(5): 57-62.
[14] 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.泉州传统戏曲丛书:第四卷[M].北京:中国戏剧出版社,2000.
[15] 江蓝生.汉语使役与被动兼用探源[C]//近代汉语探源.北京: 商务印书馆,2001:221-236.
[16] 洪波,赵茗. 汉语给予动词的使役化及使役动词的被动介词化[C]//沈家煊,吴福祥,马贝加.语法化与语法研究(二).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05:36-5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