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 唐俊杰, 王昕, 张海南, 等. 氨系统循环倍率对换热影响的理论分析[J]. 制冷技术, 2014, 34(5): 31-33, 53. [2] 王玉贵. HFC-134a螺杆冷水机组中满液式蒸发器回油设计讨论[J]. 制冷技术, 2007, 27(4): 16-17. [3] 韩洪升, 陈家琅. 垂直管中气液两相弹状流和段塞流的流动规律[J]. 天然气工业, 1989, 9(1): 42-45, 8. [4] 何鸿辉, 刘国青, 刘波涛. 垂直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泡状流的存在条件[J]. 航天器环境工程, 2005, 22(5): 268-272. [5] 何鸿辉, 刘国青, 刘波涛. 垂直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[J]. 低温工程, 2006(5): 22-26. [6] 宋鹏举, 周德胜, 魏巍. 垂直管中向上气液两相环状流主要参数计算方法[J].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13, 28(3): 46-49,4,3. [7] 井发璇. 下倾管-垂直立管系统气液两相严重段塞流数值模拟[D]. 西安:西安石油大学, 2019.[8] 万军凤, 赵希春, 王飞. 简易气液两相垂直管流模拟实验平台设计及应用[J]. 实验室科学, 2016, 19(5): 38-40. [9] 刘琪, 李军亮, 涂亚明. 垂直管中气液两相混输压降的实验研究[J]. 工程研究-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, 2017, 9(4): 372-376.[10] 陈常念. 制冷系统两相流动模化实验研究与进展[C]∥2007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.济南, 2007: 307-311. [11] 孙斌, 许明飞. 制冷系统中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的研究进展[J]. 制冷, 2010, 29(3): 40-45.[12] 刘洁净, 张华, 王经. 垂直管道低温汽液两相流流型识别的实验研究[J].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, 2010, 44(8): 1135-1139. [13] 张华. 垂直管道低温汽-液两相流动弹状流流型及动态特性的研究[D]. 上海: 上海交通大学, 2009. [14] 劳力云, 郑之初, 吴应湘, 等. 关于气液两相流流型及其判别的若干问题[J]. 力学进展, 2002, 32(2): 235-249. [15] 阎昌琪. 气液两相流[M]. 哈尔滨: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, 2007.[16] 吴集迎. 负荷变化对蒸发温度的影响分析[J]. 制冷与空调, 2002, 2(4): 19-21.[17] 张荣军, 孙卫. 垂直管流中的气液两相流压力计算[J]. 西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07, 37(1): 123-126. [18] 郑彩霞. 基于DFA的气液两相流特性分析[D]. 青岛: 青岛科技大学, 2014. [19] 李秀敏. 在氨制冷重力供液系统中设置汽液再分离器的作用[J]. 制冷, 2005, 24(3): 75-76. [20] 吴腾飞, 臧润清, 刘江彬. 再循环重力供液系统气液分离理论分析[J]. 制冷技术, 2013, 33(3): 39-41, 46. [21] 李敏, 戴午子, 李湛. 减少注氨量的氨制冷系统气液分离设备的新设计[J]. 制冷技术, 2010, 30(4): 26-28. [22] 胡记超, 王丹东, 王雨风, 等. 喷射式制冷系统新型旋流气液分离器的设计与优化[J]. 制冷技术, 2017, 37(6): 34-4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