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 刘凤朝,马荣康,姜楠. 基于“985高校” 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演化路径研究[J]. 中国软科学,2011(7):178-192.[2] 张春博,杨阳,丁堃,等. 中国大学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分析与展望:以985工程高校为例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2016,33(6):117-121.[3] 王文博,王健. 产学研融合机制与创新研究[J].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,2009(11):54-57.[4] 董博为,尚俊颖,戴汝熙,等. 产学研融合创新破局:“高校-国企” 伙伴关系视角[J]. 科技管理研究,2022,42(20):12-19.[5] 邵汉华,王瑶,罗俊. 技术市场发展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吗?[J]. 管理评论,2022,34(11):99-108.[6] 彭干三. 产学研融合视角下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[J]. 中国高校科技,2017(8):55-56.[7] 吕英,黎光明,郑茜. 产学研融合视域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优化路径:基于双案例的对比研究[J]. 科技管理研究,2022,42(20):113-120.[8] 张羽飞,原长弘,张树满. 产学研融合程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2022,39(9):64-74.[9] 王钰莹,原长弘. 产学研融合管理策略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[J]. 科学学研究,2023,41(11):2027-2037.[10] 张羽飞,刘培琪,原长弘. 产学研融合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的影响:政府与市场双元制度情境的调节作用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2024,41(13):33-44.[11] 雷滔,陈向东. 区域校企合作申请专利的网络图谱分析[J]. 科研管理,2011,32(2):67-73.[12] 刘桂锋,卢章平,刘琼,等.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江苏省高校产学研专利合作研究[J]. 情报杂志,2015,34(1):122-126,155.[13] 叶雷,张婷,曹贤忠,等. 中国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[J]. 经济地理,2023,43(4):105-113.[14] DE FUENTES C,DUTRNIT G. Bestchannels of academia-industry interaction for long-term benefit[J]. Research Policy,2012,41(9):1666-1682.[15] 杨柳,杨曦. 校企专利技术转移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研究:以 “双一流建设” 高校为例[J]. 科学学研究,2022,40(1):123-138.[16] 叶雷,曹贤忠,宓泽锋,等. 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:基于高校-城市二模网络视角[J]. 地理研究,2023,42(1):69-85.[17] 刘林青,陈紫若,王罡. 市场信号、技术特征与中国国际高质量专利[J]. 经济管理,2020,42(2):23-39.[18] 胡成,朱雪忠,滕子优. 外部技术获取时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[J]. 管理学报,2023,20(5):725-734.[19] 傅利平,涂俊. 市场因素、空间特征对大学创新和知识溢出的影响[J]. 管理学报,2014,11(10):1499-1506.[20] 王翀. 股权激励创新成果转化的法律规制:以高校科研主体为例[J]. 江淮论坛,2022(2):128-135.[21] DOLOREUX D. Whatwe should know about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[J]. Technology in Society,2002,24(3):243-263.[22] 林俊. 基于专利数据的福建省高校专利运营现状及特点分析[J]. 海峡科学,2017(10):61-64.[23] 胡凯,王炜哲. 如何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?:基于技术转移办公室体制的考察[J].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,2023,40(4):5-27.
相似文献/References:
[1]蔡彬清,郭怡.我国绿色建筑专利合作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研究[J].福建理工大学学报,2024,22(02):134.[doi:10.3969/j.issn.2097-3853.2024.02.006]
CAI Binqing,GUO Yi.Research on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greenbuilding patent cooperation network in China[J].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;,2024,22(02):134.[doi:10.3969/j.issn.2097-3853.2024.02.006]